最近才更新到微信的最新版本,早有耳闻公众号变成了微博似的信息流展示信息。之前也没有太在意,这次微信客户端版本更新以后,发现坏了坏了,以往的阅读习惯已经被彻底毁掉了。下面两图都是我手机上的截图,左边是新的信息流模式,右边是信息流界面下点击右上角图标,回到的“类似以往”的基于订阅号发布者的模式。
首先我要澄清的是,我认为信息流是绝大多数 SNS 软件都乐意采用的信息传递模式,简洁而且高效,包括我经常使用的那些应用,比如微博,比如知乎,比如 LinkedIn,甚至绝大多数 RSS 软件,因此,它绝不是一个新东西。毫无疑问,基于信息和基于信息发布账号(公众号)的方式比较起来,通常前者更有优势,但是此事不绝对,而且很遗憾的是,在微信这块地盘上,对于多数用户来说它恰恰就是一个反例。
别急,听我慢慢道来。
先谈一谈这方面的老大哥微博
为什么要谈微博?因为 在微博出现以前,在国内你找不到一个像微博这样能够在非双向联系,而仅靠单方面关注中迅速扩散消息的软件了 。它的革命性是在多方面都是毋庸置疑的。想想微博出现以前,互联网上消息要扩散有哪些典型方式?博客?显然无助于迅速扩散消息,而且作为快餐消息的载体明显不适宜。新闻?新闻只能说还是基于 Web 1.0 的模式,它和 Web 2.0 的最大区别是,普通的用户无法成为主要的信息创造者。QQ、MSN,甚至人人网?它们虽然差异很大,但是都是基于“好友”的方式,利用的是“杀熟”,而非微博这种以明星为核心用户(与草根为核心用户相反)来决定的信息传递群体完全不同,信息扩散速度也慢得多。扯一句题外话,应该说,一般情况下,信息扩散速度越快,国家机器的审查就越困难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最大的优势当然是信息自身。可是除了信息本身的价值,信息出现的位置和时机至关重要。利用时间来组织信息,把越新的信息越往上放,非常有助于实时性软件,或者接近实时的软件扩散信息。
于是,微博出现了。和其它成熟的 SNS 产品不同,在当时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相近功能(相近功能是指上文所述)的替代品。但是,纯粹的基于时间线来调整信息优先级是有很多问题的。虽说从技术层面来看,这种简单的方式,无论是实现还是优化,都有相对成熟而且有效的方式。比如根据不同的用户量采用 push 还是 pull 的模式,比如采用从冷到热分级存储,等等等等,我在 这篇介绍系统设计典型问题的文 中曾经介绍过,举的例子是 Twitter。
最大的问题就是,对用户来说, 信息重要性的衡量,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基于时间的逻辑 。虽说越是实时的软件,时间因素的重要性占比越大。比方说,微博的时间线重要性,就要比 RSS 软件高得多。但是,重要性的衡量不能仅仅靠时间。微博有 转发机制,这个机制保证了,热门的消息,即便不那么“新”,它依然能够经常在眼前出现 。而如今的微博和 Twitter,除了转发机制自身,都还有自己评估“重要消息”的一套办法,即便错过了,即便没有看到它的转发,它依然有机会回到你的视野里面。这个弥补,是一定需要引入基于用户特征的机器学习的,否则对于消息重要程度的的认知无从谈起。咱们暂且不论是转发机制还是这个额外的重要消息评估机制,它们毫无疑问都是对时间线弊端的弥补。
好,再回到微信公众号消息上面。
先看看基于时间信息流这一半
首先,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的实时性如何?有一定实时性,但是远没有那么高的实时性,也就是说,9 点钟的消息,我 11 点看到,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从这个角度说,基于时间的信息流,有益,但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带来特别大的好处。而且,微信信息流优先级还不完善,用户更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被淹没在茫茫信息大海之中。
其次,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数量如何?这是一个非常影响信息组织决策的因素。如果文章数量众多,那么基于信息流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浏览效率。或者说,如果有 1000 条信息,用户站在时间线的顶端,眼睛和手指一起工作,扫到了其中的 100 条,然后点开了其中的 10 条阅读,并对其中的 1 条感兴趣并完成发布者的关注。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说得过去的场景。可是,如果没有那么多订阅号呢?公众号每日发布的文章数量是有限的,多数公众号每天就发那么一两条(其实这是微信非常有远见的一点,文章发布数量的限制必然督促发布者提高文章质量,而非单纯用数量来提高过目率,可是微信现在在抽他自己的嘴巴),而 大多数用户,恰恰没有那么多订阅号,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一扫而过的标题信息块,他们更在乎的是消息的质量(这也是“置顶公众号”一条非常重要的功能,能获得用户置顶的公众号,想必在文章内容上有着特殊的认可)。但是信息流以后呢?文章质量的重要程度,明显下降。
再说说基于订阅号的这另一半
订阅号最大的好处,在于基于消息发布者的消息组织。比如说,我订阅了 20 个公众号,但是其中 3 个我特别喜欢,我希望不要错过它们每一条,这就是这一方式优势的一个体现。
这种方式完全脱离时间线了吗?并没有。普通公众号的排列,是根据最新发布消息来完成的,也就是说,勤奋的公众号,掌握发布时机的公众号,还是能够得以在非置顶区域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。当然,也只能占领一个位置,而且由于每日发布文章数量的限制, 这种“勤能补拙”带来的收益,还是明显敌不过文章质量带来的好处 。
这种方式还有其它缺点吗?当然。其中一条,毫无疑问它也被微信的团队认识到了,如果没有置顶,发布消息不那么频繁的公众号,特别是在订阅号较多的情况下,自然被积压到了下面,脱离了用户视线的热区。即便这样的文章质量再优秀,也很难敌国信息轰炸带来的淹没效果。
说了这些,你可能也感觉到了,如果微信的产品经理们(未必是张小龙一人的主意),我大胆猜想,他们都是重度用户(我们说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得首先是一个产品的重度用户,这没错啊),他们都习惯于订阅大量的公众号,而且文章质量的层次对他们来说没有“那么大”的区分度,那么很容易就会走上信息流这样的传统路数上。但是, 这就是“重度用户”们的短见,“越了解产品,未必就越能设计好产品”一个绝佳的例子 。
我猜,未来微信一定会回滚到以往的基于订阅号发布者的模式去。或者至少,给用户这个选项(现在这个点击信息流右上角图标的切换不伦不类,不但需要额外的一次点击,而且在切换后“未读消息”的功能也丢失了)。
从大的互联网 SNS 产品生态的角度来说,我是更希望看到多种信息推送模式的,信息流已经泛滥成灾了,基于订阅号的模式,其实本是很好的求异而生。
这件事又让我想起,在朋友圈中推广告等等的事情。朋友圈也好,公众号也好,腾讯自己先革的 QQ 的命,再把它做大,所以才有了如今微信这块大蛋糕。腾讯的产品经理们,敢于去革很成功的产品的命,我还是非常佩服的。但是能不能保持头脑清醒,明确核心价值,守住节操而不短视,犯了错又敢于回头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以上就是谈谈微信的信息流的全部内容,望能这篇谈谈微信的信息流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,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范的资源库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。